本网讯(通讯员 石元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非遗文化认知,推动校地协同发展,5月21日下午,荆州学院第二十二期学术沙龙在荆州区马山镇枣林村马山民歌传承训练基地成功举办。本期沙龙以“寻根马山谣 薪火传新声”为主题,特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马山民歌非遗传承人黄清芳担任主讲,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开展。荆州学院教育学院院长魏春霞、党总支书记莫修梅、教务处副处长申文明、教育学院师生代表,马山镇党委及政府工作人员、马山镇枣林村民歌队参与了活动。活动由教育学院音乐学专业教师肖俊凡主持。
活动开场,枣林民歌队为师生们带来了地方特色浓厚的表演《放牛歌》,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

随后,枣林村民歌队队长肖继春介绍了马山民歌发展历程。从介绍中,师生们了解到了马山民歌的历史沿革及传承人的贡献。

肖继春介绍马山民歌的发展历史
黄清芳老师结合自身四十余年的民歌传承实践,深入解析马山民歌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及当代价值。她以经典曲目《喇叭调》为例,现场演绎并讲解马山民歌的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强调“民歌不仅是音符的串联,更是乡土记忆的活态传承”。

在随后的交流环节,黄清芳老师指导音乐学专业学生现场学唱,通过“口传心授”,将传统曲调与现代元素融合。她提出:“非遗传承需‘守正创新’,既要扎根乡土文化基因,也要探索符合时代审美的表达方式。”

听完讲座,师生均意犹未尽,为我们辉煌灿烂的传统音乐文化感到无比骄傲。教育学院音乐学专业2302班学生张英表示:“参加马山民歌学术沙龙,我深刻感受到传统音乐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黄老师的讲解让我对民歌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新的认识,希望能为弘扬民间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学院音乐学专业2301班学生汤芷欣表示:“通过马山民歌学术沙龙,我不仅领略到质朴动人的民歌艺术,更深刻理解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黄老师对唱腔、方言、民俗的解析,让我认识到非遗保护的重要性。这次活动既拓宽了文化视野,也让我思考如何以年轻人的方式传承这份珍贵的民间记忆”。
教育学院教师肖俊凡表示:“在本次马山民歌学术沙龙中,我深刻感受到这一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马山民歌不仅是地方文化的瑰宝,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表达。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积极将其引入课堂,通过音乐、方言和故事的结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创新传承方式,让年轻一代真正理解并热爱这份文化遗产。希望未来能加强校地合作,让马山民歌在新时代焕发更鲜活的生命力”。
教育学院教师万语程表示:“参加马山民歌学术沙龙,深感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学者们对民歌音律、方言特色及民俗背景的深度剖析,展现了传统艺术的学术价值。现场艺人的原生态演唱更令人震撼,凸显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搭建更多学术交流平台,将民歌研究融入教学实践,引导学生以创新思维守护文化根脉,让古老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生”。
本次沙龙首次采用“学术研讨+艺术实践”模式,推动校地深度合作。马山镇副镇长钟紫阳在致辞中表示:“荆州学院师生走进基层,为马山民歌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注入新思路,是文化传承与高校智库结合的典范。”

马山镇人民政府副镇长钟紫阳致辞
荆州学院教务部副处长申文明指出,此次活动是学校“非遗进校园”工程的重要实践,未来将依托马山民歌传承基地,开设非遗选修课程,组建师生研习团队,推动民歌文化创造性转化。

荆州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申文明总结
本次活动系荆州学院“非遗保护与传承”系列活动的开端。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搭建非遗研学平台,邀请更多传承人走进课堂,推动学术研究与文化实践深度融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