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告别“精神内耗”,点亮大学时光
本网讯(通讯员:袁永康)明明一天什么也没干,却感觉好累。”“总是在纠结考研、考公还是就业,越想越焦虑。”“看到同学那么优秀,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些内心的独白,是否也曾在你脑海中盘旋?一种被称为“精神内耗”的状态,正成为许多大学生“隐形”的精神负担。

内耗:一场无声的自我斗争
内耗,就像乌云住进了心里,亮着灯也觉得压抑。对许多学生而言,内耗并非抽象的概念,它渗透在日常的每一个选择与情绪中。在学业上,是面对论文和项目时,因恐惧困难而迟迟无法动笔的“启动困难”。在社交上,是渴望融入群体却又害怕被拒绝的纠结,是在宿舍关系中的“内心戏”。在未来规划上,是“大一迷茫,大二焦虑,大三恐慌”的缩影,消耗大量心力却无法前进的“选择瘫痪”。在自我认知上,是沉浸在“同辈压力”中,反观自身,陷入自卑的比较漩涡。
这种持续的自我斗争,消耗着本应用于学习、创造和体验的宝贵心理能量,让许多同学的大学时光在焦虑与空想中悄然流逝。

消磨青春能量的“隐形黑洞”
我们常常对自己设定过高的标准,一旦无法达成,便陷入反复的自责与怀疑——这已成为内耗的一大成因。在社交媒体和群体互动的环境下,也因过度在意他人评价以及很多人不善于表达或处理负面情绪,任由不安、焦虑、委屈等感受在内心堆积发酵,负面情绪的积压自然加剧了内耗。再加上生活中多重角色的压力、未来的不确定性,持续为内耗“添柴加火”。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我们往往执着于微不足道的细节,因琐事而陷入持久的低落,他人无心的言语也常在心中反复回响。
大学阶段,持续的内耗会分散专注力,削弱学习效能,甚至影响未来发展。学会觉察并停止内耗,是青年必须具备的心理素养。

从“心”出发,以行动打破困局
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有效应对内耗,关键在于将内在的敏感转化为行动的勇气。首先,成为自我思维的观察者,当陷入过度思虑时,有意识地将注意力从“为什么会这样”转向“我现在能做什么”。其次,用具体的行动打破焦虑循环,无论是参与一次社团活动、坚持一项体育运动,还是完成一个小型学习项目,微小的成功体验都能有效积累自信,缓解内耗。
大学是探索与成长的练习场,真正的力量源于在现实世界的每一次尝试和每一次复盘。停止与内心的风暴空旋,主动去创造、去体验,你将在广阔的天地中,遇见那个更具自信、韧性、远超想象的自己。
上一篇:无
下一篇:打破焦虑的枷锁,拥抱多元的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