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屈原传说,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是当地民众将屈子精神与故土的自然风物、人文底蕴深度交融,以诗意笔触创作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学瑰宝。它不仅承载着对伟大诗人的追思,更凝聚着一个地域的文化灵魂。
屈原(约前340-前278),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官至三闾大夫、左徒。他对内主张举贤明法,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却遭贵族排挤流放沅湘。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抑,于五月初五作绝笔《怀沙》,抱石自沉汨罗江。百姓闻讯,驾舟打捞、投食驱兽,以楝叶包饭缠彩丝,渐成端午食粽习俗,让这份哀思化作千年传承。
作为中国浪漫主义诗歌奠基人,屈原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开创楚辞体,《离骚》《天问》等诗篇尽显爱国赤诚与文学造诣。其传说扎根于秭归的巴楚沃土,汉代《汉书》即载此地建制,晋代文献更点明“秭归”之名源于屈原贤姊劝归的典故,其故里乐平里至今留存故居遗址。
在秭归的青山绿水间,屈原传说如长江奔涌,生生不息。当地百姓以口耳相传为纽带,将屈子故事代代延续;更通过端午习俗、龙舟竞渡、骚坛诗会等多元形式,让传说在岁月中愈发璀璨。其影响力跨越地域,被郭沫若《屈原研究》、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屈原与宋玉》等学术著作引用,成为文化研究的珍贵素材。近年来,众多相关读物出版,使屈子故事既在书页间流淌,也在民间讲述中鲜活,实现文字与口传的完美交融。
屈原传说蕴含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密码。《楚王井》里,他与百姓共抗旱魔、掘井取水;《米仓口》中,以“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悯济困;《菖蒲剑》讲述民众插菖蒲护墓的深情。这些故事借花草飞禽,折射屈子爱憎分明的人性光辉,其爱国情怀与求索精神,具有警世励人、兴国恤民的深远意义。
在文学艺术上,秭归屈原传说独树一帜。它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巧妙融合,《三星照半月》以星月伴读勾勒苦学身影,《照面井》借井水映照忠奸。夸张、讽喻、抒情、比兴等手法的运用,深化了传说的艺术价值,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经验,更为民间文学理论研究贡献丰富样本。
现有的91则屈原传说故事可分为四大类,各具特色。“景物传说”虚实相间,如《玉米三丘》《伏虎降钟》,使人如临其境;“地名传说”生动传神,如《乐平里》《九畹溪》,令人对秭归山水心生向往;“人物传说”贬恶褒善,如《马桑树》《易服救主》,展现屈原的人格魅力;“习俗传说”雅俗共赏,如《三闾风》《纱帽翅》,诠释着独特的地域风情。
屈原传说如璀璨明珠,其文化光辉浸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启迪思维、滋养心灵,为田园文化注入生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学术研究角度,其为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提供深度研究样本。传说中流淌的民族情、爱国心与乡土眷恋,塑造着大众的精神品格。其中蕴含的屈原精神与文学艺术,既是历史的厚重积淀,也是当代亟需传承的文化瑰宝。对其进一步的搜集、整理与保护,将是对人类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
文字:部分文字来源于世界文化遗产网和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