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别称美髯公,?-220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被后世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关羽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赤壁之战后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219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被潘璋部擒获,被杀于临沮。蜀汉后主刘禅追谥其为“壮缪侯”。
“关公”,是中华民众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大英雄、武圣人。关公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土山约三事、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夜读春秋、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水淹七军的故事为世人所津津乐道、传播广远。
千百年来,人们敬仰关公、崇拜关公、歌颂关公、赞美关公,以各种艺术形态说、画、唱、演、祭、拜、颂、学关公,研究、学习、传播、弘扬关公的书籍、史料、笔记、善书、评书、演义小说、民间故事、戏曲歌曲等浩如烟海,不可胜数。历朝有16位皇帝23次为关公御旨加封,使其由侯而王、而帝、而圣、而神、而天,形成了中华文化史上一道宏伟壮丽的文化风景线:关公文化。
关公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汉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出生于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
关公形象威武、气度非凡,《三国演义》描绘关公: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头裹青巾,身着绿袍,手仗宝物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胯下追风赤兔马,火红如炭。
关公的传奇一生,忠肝义胆,义薄云天,高风亮节,一身正气,人格魅力冠古绝今。史书《三国志》中,诸葛亮称关公“绝伦逸群”,曹操称关公“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魏、吴谋臣程昱、郭嘉、刘晔、陆逊等人称关公“勇而有义”,“勇冠三军”,“恩信大行”。
元末明初成书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将史书记载的关公传记、地方编撰的信史典籍、民间流传的关公传奇融汇一体,刻画了“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的“义绝”关公形象,使关公故事更加流传广泛,深入人心。
关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正直、忠诚、信义、仁爱、智慧、好学、尚礼、坚毅和勇敢”等优秀人格品质,得到了社会各界、各行各业的认同、效仿和推崇。
明代文人吕子固在《谒解庙》一诗中写道:“正气充盈穷宇宙,英灵烜赫几春秋。巍然庙貌环天下,不独乡关祀典修。”
从一千多年前的宋元时期开始,供奉、祭祀关公的关帝庙就已经“祀遍天下”。人们建庙立祠、仰瞻关帝圣像仪容,敬服关帝的威灵赫赫,刚正之气,凛然肃穆,自净身心。关公形象渗透社会各个阶层,成为中华社会教化民众,激励上进,宣导正义,扬善惩恶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偶像。
明朝贤相、弘治朝首辅大臣徐溥在《勅修关公庙记》中说:“则其(关公)忠义之所愤激,刚大之所充塞,此心此气,虽死犹生,宜其极六合而无间,历百世而弥光。儿童妇女之所必知,而道流释徒之所依,藉以为重者也。”
关公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追求和崇尚的传统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蕴藏了中华文化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的传统道德精神和人格品质,无论是儿童妇女,还是道流释徒,都应该知道了解,藉以为重,作为砥砺人格、净化心灵、提升素养的重要精神力量。
作为华人社会普遍敬仰、尊崇的古老民间信仰,关公文化、关公精神不断在海内外华人心中焕发光明、指迷开悟,引导中华民族团结同心、凝聚合力、端正身心、涵养道德。从古代的帝王将相、士绅大儒,到当代的名流政要、明星显达,从身居高位的管理阶层,到义利兼顾的行商坐贾,再到草根阶层的平民百姓,人们都拜关公、信关公、敬关公,这个群体涵盖了中华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角落。
“当时义勇倾三国,万古祠堂遍九州”,是关公文化影响力广泛深远的真实写照。2008年,关公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瑰宝。学者称:“关公信俗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是中华民族伦理规范、道德楷模尊崇以及信俗方式、祭祀程式‘活’的显现。”
随着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日益兴盛,“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关公文化正成为助推中华民族精神复兴的一面旗帜,为凝聚华人同心、共创伟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荆州关羽祠是明代初年,荆州百姓为纪念关公,在卸甲山修建,后毁于日寇侵华战火。现经国家文物局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复建的关羽祠,具有明清时期地方建筑风格,其文化内涵创造了全国多个“第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羽祠。